返回首页
您还没有登录!   登录 | 免费注册 | 搜索 |
星河
  人物
所有分类
“茶界奇侠”林荣坤

       

        出身杏林世家的林荣坤,谈起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如数家珍。他将中医之道融入普洱茶中,并将这种保健的理念不厌其烦地灌输给周围的人。在他眼里,  “药疗不如食疗,食疗不如茶疗”,只要天天都喝茶,非但杂病不侵,还能延年益寿,保持青春。他还会开玩笑地问:  “你看得出我已,60来岁了么?其实我很年轻。”

         林荣坤,这位被称为“茶界奇侠”的医者、茶人,在生活中坚持不懈地践行着他的健康理念。他爱用广东话这样表述:  “朝朝一盅茶,唔使请医家。”而他的奇,除了对茶的痴迷和谙熟,还在于他为人的慷慨豪爽,不拘一格。

        在番禺市桥的番穗茶庄,我们初识了林荣坤,首先便觉得他很健谈。他会讲很多关于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诸如“三通一平”,或者是预防糖尿病、控制胆固醇等;忽又可能讲起茶文化来,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理了出来,或者把陆羽《茶经》的目录直线背出,  “第一讲用水,第二讲器具,第三讲采茶,第四讲……”他近乎歌谣式地念道。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理论者,对普洱茶的功效与茶文化谙熟在心,所以讲起来头头是道,令你不得不信服。他热情地泡开一款茶,让我们品尝,笑着说如果谁能说出这茶的名字,他会将半个番穗茶庄相赠。可惜笔者功力浅薄,茶虽喝了三四遍,只是这半间茶庄却还牢牢地姓着林字。  他卖了个关子:“等下再告诉你。”

        据了解,林荣坤是中山人,家中祖辈都是医生,从小就在医道的沾溉下,他也走上了悬壶济世之路。难能可贵的是,他遇到有困难的人,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会主动减少或免除其医疗费用。他说,做医生除了要有较高的医术,尤其要有高尚的医德。在行医的过程
中,他认识到了普洱茶的保健作用,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以中医的食疗理念推广普洱茶,当然后来他发出了“茶疗”的概念。

        1986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弃医从商,改做起茶生意来,  由中山只身闯进番禺开办番穗茶庄。其实从1973年他就已经与茶叶打交道了,也学过种茶、制茶,对茶颇有研究。在访谈过程中,他不时拿出发表于各报刊上的文章给我们看,还捧着好多金灿灿的奖牌、奖杯
给我们拍照留念,脸上总洋溢羞青春活力的表情。他收藏了很多好茶、名茶,还有奇妙的茶膏,他常感慨这么多好茶一生一世都喝不完,人生复何求。
 
        茶亦如人,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需对社会有所贡献。林荣坤语如连珠道:“茶是生在山里,死在炉里,埋在罐里,活在杯里,饮在口里,记在脑里,爽在心里。”他诗意地总结了茶的一生,足见他处世的人生观:做人是要讲求贡献的,不管你什么出身,归宿如何,总要在一生的过程中实现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他说盛世要烹茶,乱世才饮酒,只有盛世,人们生活富足了,才会享受起品茗这种高雅的文化活动。乱世或贫穷的时候,人连基本的温饱都满足不了,哪里会想到喝茶。言语之中,他时刻透露出对盛世的由衷的喜悦之情。他说,清朝的时候,中国只有丝绸、陶瓷、茶叶三大产品出口,现在出口的商品已达990多种了,中国的经济这么好,作为茶人应该更加努力。

       “普洱茶是茶中之茶,有很高的药用功效,可预防多种疾病,对人体非常有益。她既有品饮价值,又有收藏价值,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真可谓琳琅满目,百花齐放。”林荣坤对普洱茶非常推崇,甚至认为这是最好的茶,是”茶中之茶”。他说自己整天都喝普洱茶,从早喝到晚,欲罢不能,已近手上瘾了。此外,他收藏了大量的普洱茶、荼膏。”喝普洱茶有益身心,可以修身养性,使人精神焕发,头脑清醒,还可以美容和养颜。”他再一次强调。

        在文化层面上,林荣坤还讲到喝茶的三种境界:饮茶,品茶,叹茶。他说“饮茶”只有一个“口”,一饮就到头了,是最普通的;“品茶”则是将茶汤在口里荡来荡去,慢慢品味,“品”字三个口,高了一层;”叹”在粤语里有享受之意,因此“叹茶”便是好好地享受茶的滋味与文化,是最高境界的了,是人生一大乐趣。在“叹茶”中,他既收获健康,收获愉悦的心情,更能“以茶会友,结交天下朋友”。

     “天文地理都可以和我侃,茶则更不用谈。多一个人饮茶就多一分健康,也多一分友谊。”林荣坤如是说道。

        这时,他拿出了珍藏的普洱茶膏,为我们”表演”起来:在一个大碗里注入大滚过的水至九成满,再往碗底下的托盘中注开水,直至水漫溢出来,然后揭两小块茶膏放入碗里,茶膏慢慢化开。当水温逐渐下降,则往盘里继续注热开水,于是,你可见到两团茶膏各自慢慢化开,期间散逸出的茶膏混合为一,再又分开,最后终于溶解在整碗热水中,形成茶汤,呈现出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在茶汤中加入灵芝粉之后,关了灯,用聚光灯照射,茶汤立即出现金光闪闪、风起云涌的奇幻现象,又如满天星斗,璀璨灵动。将茶汤分至各人杯中,但觉清香爽朗,入喉则有润滑的舒服微妙的感觉。

 

        据林荣坤介绍,普洱茶膏是上辈人传下来的,在清代属贡品,具有消食化痰,清胃生津等功效。熬制时将100斤茶加300斤水熬到剩下100斤重,再加入各种药物和辅料,最后熬成只剩下几斤的茶膏,真可谓”多少工夫始得成”。现在,普洱茶膏在市面上是没有流通的,一般只在拍卖会上才出现,而他收藏的茶膏,甚至有可以拍出六位数的。不过,他却可以把珍藏的茶膏轻易捐出,只要他认为值得。这便是他的豪爽之处。

        中国是茶的发祥之地,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凭借着他的身份和影响力,还有他的中医知识及对普洱茶的研究成果,林荣坤持之以恒地推广着普洱茶和中国的茶文化。他总结道:“从来佳茗似君子,饮至幽微方通神!”

        作为一个茶人,林荣坤坚决反对普洱茶过火炒作,反对不正当竞争方式,”投机取巧的发财方法我不要。”他也认为,中国所有的茶都是好的,能迎合不同人的喜好,千万不能以个人的偏爱而去贬损自己不喜欢的茶,“不要红茶损黑茶,黑茶损白茶,白茶损青茶……个人的理解不代表事实,不代表历史的见证。其实中国只有一种茶,变化万千都是茶。”

        林荣坤举了一个例子:有个搞茶文化的俄罗斯人来中国16年了,抱怨说听中国不同的学者、专家对中国茶的说法都不一样,一个讲一套,没有统一标准,外国人想了解中国的茶文化非常难。他感慨地说,搞茶文化需要真实地反映,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没有真假好坏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而已。现在中国茶叶产量和出口量排世界第三,但是没晶牌,这制约着中国茶的发展,所有茶人茶企都应该团结努力,踏实搞宣传、搞生产,使越来越多的人喝起茶来,这便是出路。

        末了,林荣坤还是告诉了我们,刚见面时请我们喝的茶叫“禅茶”,不过他依然稳坐着番穗茶庄老板的交椅,在他眼里,番穗茶庄是不容“分割”的,只能是越来越红火!

《茶文化》记者:叶熙

阅读全文>>
2008-12-09 15:35:23 |  浏览 (3116) | 
徐南眉:古稀之年难舍茶情

 


        2007年11月17日,徐南眉在沪浙两地老年茶艺交流会上介绍茶艺知识。

  无论怎么看,徐南眉老师都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她眉清目秀的容颜上没有那么多岁月的留痕,机智爽朗的谈锋透出敏捷灵秀的思维,清清亮亮的嗓音充满着青春的激情。任谁都不可能想到,这位闻名全国的老茶人诞生于1936年8月,1960年从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毕业后,已经躬身事茶将近五十个年头了。

  “我不化妆、不美容,茶给了我这份年轻!”徐南眉说。徐南眉的身份很多、很特殊,她是理工科学家,是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研究员,她还是大型大唐宫廷茶道表演仪式的艺术设计总监,常年担任着多个民间茶艺普及队的队长,并且还时常帮助茶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1960年大学毕业后,徐南眉一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工作,直至1996年退休。任职期间,她主要负责生理生化研究工作,曾参加茶树生理生化基础研究、茶树光合作用、生长发育生理及提高红黄壤地区茶叶品质研究、茶树杂草防治等。其间,徐南眉著述颇多,发表个人学术论文50多篇,参加编写了《中国茶叶大辞典》等五部专业图书,获专业成果奖两项,并获得全国总工会的先进个人奖。

  1984年,闻名茶叶界的徐南眉借调中国茶叶学会,任专职副秘书长,参与全国茶人的组织、协调工作。任职期间,她曾参加组织全国各项学术研讨会,参加吴觉农九十寿辰筹办工作,参加《吴觉农选集》编纂出版等工作,为茶叶学会的壮大和茶人的联谊作出了不少富有价值的工作。

  1996年退休后,依然年轻的徐南眉不肯歇息,投入到故乡的茶文化传播事业中。她参加了浙江省茶叶学会老专家工作组,参加发起成立了浙江省茶叶学会老茶缘协会,担任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

  从一位著名的茶叶科学家,她成功地转型为茶文化的传播者。她专职从事茶文化教学工作,在华韵职业技术学校、中国茶叶学会培训中心、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培训部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任茶文化教师,她还担任了浙江省理工大学茶文化选修课导师。

  徐南眉笑着说,“退休后一点都不轻松,比上班还忙!从小学生,到职业技术学校、到大学生,还有我带的研究生,再加上老年人培训班,一应俱全,可以办一个独立的终身教育学院了!到处讲课,可比坐办公室的年轻白领累多了!”

  徐南眉的培训事业收获颇丰,学生们多次参加各项活动,并将多个奖项收入囊下,例如,2005年杭州市余杭径山茶文化节上百名少儿径山茶艺表演,杭州市西兴小学少儿龙井茶大型演出,2001年安吉白茶节白茶仙子50人集体演出等。

  2003年,徐南眉组织的老茶缘协会成立了,义务免费组织老年人学茶文化、学茶道,并筹建了一支“老茶缘茶道队”,赴全国各地演出。其间,茶道队还应邀去杭州十多所社区老年学堂向老年人宣讲饮茶的好处,茶叶的分类储藏及保管,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茶文化的普及和研究,并不是简单的体力活。徐南眉说,“茶文化是一门正在转型的学科,许多知识是当代人没有涉足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需边学边教,例如唐朝的煮茶、宋代的名茶、各少数民族的饮茶方法、茶席布置、茶会组织、茶艺表演的组织等,都要多方找资料或自己编写。”

  2003年,西安法门寺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徐老师结合茶圣陆羽《茶经》中的记载和最新考古发现,根据我国茶文化学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主笔设计了一套大型大唐宫廷茶道表演,再现了盛唐茶艺风情和大唐雄风,成为近年来我国茶艺界的盛典,受到国内外茶人的一致好评。

  徐南眉常说,“茶给了我知识,也给了我无穷的乐趣。晚年能让人更了解茶,普及茶文化知识,是我们老茶人的责任。吴觉农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茶事业,我们学习吴老的精神,就是要树立茶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阅读全文>>
2008-12-09 14:03:02 |  浏览 (2018) | 
王顺明:仙人应爱武夷茶


        

         王顺明: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琪明茶叶研究所创始人、韩国国际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至今,从事茶叶栽培、制作、审评30余年。 

       
        好茶求清、新,并通灵。人人都品茶,但却少有人知,一泡好茶是怎样制成的。其实,在每一泡好茶的背后都有一个神秘的人物———制茶师,在茶叶的制作过程中,其品质的高低,制茶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期开张的“访茶三人行”栏目特邀全国茶叶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质量专业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高级评茶师陈郁榕以及骨灰级茶叶发烧友林纬先生与本报记者一起探访制茶名师,我们将一起走进武夷山、安溪等地,为读者逐一揭开制茶师的神秘面纱……

      “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新芽”,武夷山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的圆满结束,也让越来越多的世人了解并爱上武夷岩茶。武夷岩茶趋势如何?制作工艺路在何方?近日,本报记者与茶叶专家陈郁榕、茶叶发烧友林纬共同走进了武夷山制茶名家王顺明的家,探访这一甘醇可口、回味悠长的武夷岩茶。

        一泡好茶如何制成?

       何旌:您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其中应该有些特别的感悟。那么在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上是否存在误区?

       王顺明:在茶的制作技术性与艺术性上,武夷岩茶应首居第一,尤其在乌龙茶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更是千变万化,会产生很多令人陶醉赞叹的色、香、味、形的欣赏境界。好的武夷岩茶必须具备优生态、良好的树种、精湛的工艺。特别是制作环节,可称之为“环环相扣、环环重要”。如果一个制作师傅太想挣钱,心浮气躁,那么肯定出不了一泡好茶。过于注重茶之香气,可能引导制作师进入一个误区,所谓“活甘清香”,与安溪铁观音不同,武夷岩茶以水为主。武夷岩茶与安溪铁观音不同,安溪铁观音有掀盖即香的特点,而武夷岩茶有香溶于水的特点,此外,所谓“杯中过三香”,盖杯香、挂杯香、口齿留香。此外,“懒肉桂、勤水仙”,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制法,其中很多环节被忽视,也是制不成一泡好茶的主要原因,因此武夷岩茶的制作还很需要勤练内功把好制作关。

        陈郁榕:武夷岩茶的制作,其工序繁杂、技艺精湛,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外,还需有优良的鲜叶原料基础。其次是人掌握的技术,要做到看青做青、看品种做青、看季节做青,要静心地去制好每一泡茶,也就是要做到“心闲手敏工夫细”。

       对岩茶市场怎么看?

       林纬:现在不少消费者好喝武夷岩茶,对岩茶的价格行情你有何看法?

        王顺明:好的武夷岩茶外形特征条索肥壮、匀整、紧结状实稍扭曲,内质香气馥郁隽永、味浓醇甘滑,具有岩骨花香之“岩韵”,杯底有余香,汤色清澈艳丽,呈橙红色,喝后给人以独特美的感受。改革开放30年,茶行业正朝蓬勃的方向发展,武夷岩茶也不例外。其实,武夷岩茶与普洱茶有相似之处,武夷岩茶行情看好,要感谢普洱茶,普洱茶把茶产业炒作到了极致,可谓“披荆斩棘”,普洱茶的炒作挤掉了武夷岩茶的价格泡沫,打开了武夷岩茶的行业局面。此外,武夷岩茶产业的发展与政府的重视也是分不开的。

        武夷岩茶价格较往年相比的确有所上涨,这主要源自于几个原因。一、供货市场紧缺;二、劳务工资成本看涨;三、岩茶行情看好。我认为,在价格方面,武夷岩茶经营者的利润控制在30%至40%比较合理,如果利润翻番,会出现滞销的局面。

         陈郁榕:“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这是范仲淹的一首诗。“溪边”指武夷山九曲两岸,“奇”是神奇的意思,“茗”指茶叶,意思是说武夷山九曲溪两边的茶叶其品质超凡而名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是指武夷山历代茶农自古以来就开始种茶、制茶,说明了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许多优良的茶树品种,其品质优异而名扬天下。武夷岩茶的价格今年的确是比去年增长了20%左右,因为人力、工资、物料的因素,所以价格有所上浮。

        怎样看待大红袍?

       何旌:政府在大力推广大红袍品牌,你怎么看?好像许多人对市场上称之为大红袍的武夷岩茶感到疑惑。

       王顺明: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一个商品名,也是优良的茶树品种,它无论是制优率还是品质优异性,都非常好。“大红袍红天下”,政府将大红袍这一茶品种作为品牌推荐,如今,它已经形成了闽北茶叶的品牌,对宣传武夷岩茶是有好处的。大红袍6棵仅为母树,1982年以后,无性繁殖的大红袍已经进入了百姓家,市场上销售的凡是正规厂家出产的、带有QS认证的大红袍,都是安全的,对于大红袍的拼配,我的要求是“同一山场、同一品种、同一季节”。

        陈郁榕:王顺明所说的很对,茶叶商品都应进行拼配以达到品质的一致性。比如,消费者购买每500克300元的茶,喝完后再去这家店里买300元的茶,口味就不一样了,这会使消费者感到疑惑是否品质不稳定?每一价位的茶经过拼配后品质达到一致,消费者就不会感到口感不一样了。

阅读全文>>
2008-12-09 14:03:32 |  浏览 (1962) | 
李宗垣:评茶大师探寻观音韵

   

  李宗垣,出生于1942年12月,籍贯安溪县,现为安溪县茶叶质量评审组组长、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高级茶叶加工师、安溪铁观音集团总审评师。

  “谁能寻得观音韵,便是百岁不老人。”李宗垣,用毕生的精力探究铁观音,为铁观音制作和审评的标准化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安溪茶界的实践型专家和评茶大师。

  近日,记者登门拜访李宗垣,通过对话揭开这位老者背后的知识宝藏和人生芳华。

  人生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1962年从福安农专茶叶专业毕业后,您一直都在安溪茶区工作,如果要把您的人生经历分成几步曲,您会怎么分呢?

  李宗垣:分三部曲。1962年毕业参加工作后,历任茶站技术员、茶叶公司审评科长、特种名茶包装厂厂长等职,那时年轻,边做边学边研究。这是第一部曲。1980年,我开始在《福建茶叶》发表《铁观音看青做青技术》,三年间连续在全国、省茶叶刊物上发表科技文章17篇,同时担任一些学校的茶叶班教师,在县及乡镇办的茶叶培训班讲授茶叶初制一百多场。后来整理出版了《安溪乌龙茶审评技术》。这是第二部曲。1993年开始,我就参加县举办的各种茶事活动,特别是安溪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门、长沙等地举办的茶王赛,可以说很多茶王是在我手上诞生的。2006年又整理出版了《安溪铁观音制作与品评》一书。这是第三部曲。

  海峡生活报:期间有没有什么事让你印象比较深刻?

  李宗垣:1982年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很多农民对如何种茶制茶有着迫切需求,因此当我给农民讲课的时候,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有一次在湖上乡讲课,来了一百多个农民,他们全静静地坐在地上,我连续讲二三个小时,他们没一个站起来。还有一件事,2002年,去杭州参加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考试,报考的有十几个,通过考试的只有4个,我是其中之一。当时连续备考7天7夜。通过考试后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海峡生活报:您著书育人,默默无闻。2006年被评为“泉州茶业十大贡献人物”时有什么感想?
   
  李宗垣:这只是一项荣誉吧,对我一辈子的努力算是一种认可。我觉得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对名利并没什么追求。

  茶叶审评应与时俱进

  海峡生活报:茶叶审评是个很专业的事,在这方面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您怎么看审评的重要性?

  李宗垣:安溪铁观音的特征特性、品质优次、等级划分、价值高低等都必须通过审评才能确定。因此茶叶审评在茶叶产制、科研、收购、加工、销售、外贸等环节都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现在茶已成为一大产业,更离不开审评。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简要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审评的?

  李宗垣:茶叶品质是茶叶物理性状和主要化学成分的综合反映,因此得根据外形的条索、色泽、内质和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六大因子,通过感官审评来决定。

  海峡生活报:能不能具体一些。

  李宗垣:比如干看茶叶色泽,季节和制茶工艺水平不同会使茶叶呈现不同色泽。发酵较好的呈正常色,发酵充足的呈黄绿色,轻做青的呈绿色或翠绿色,高级茶叶有特殊色,如铁观音的“砂绿”。

  海峡生活报:乌龙茶类中为何有“北水南香”之说?

  李宗垣:闽北乌龙茶是滋味为重,闽南乌龙茶则首推香气,香气也是铁观音审评的首要因子。第一次冲泡嗅香主要是判别浓强度、香型、异杂味,第二次主要是辨别香气浓淡强度、品种纯正度、鲜嫩度,第三次主要是判别香气持久性。三次嗅香前后连贯,综合分析。

  海峡生活报:那在滋味审评方面有什么讲究?

  李宗垣:茶叶是饮用品,滋味是直接与口腹相通的。为正确评味品饮前不宜吃有强烈刺激性食物和饮料,保持味觉灵敏度。此外,舌尖对温度高低敏感,易为甜味所兴奋,舌两侧为酸味和咸味感受区,舌心舌根易感受苦味,舌根对回甘分辨最清楚。因此,茶汤入口可用舌头循环打转,使各部分都能与茶汤接触,辨别不同味道。

  海峡生活报: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品种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审评标准却是相对固定,这是不是容易产生矛盾?审评标准是不是也需要不断变化?

  李宗垣:随着市场的变化,其实审评也不断在变。特别是1999年以后,清香型铁观音打破了很多传统标准。我认为审评要随着社会进步而发展,要结合市场,甚至要能够指导生产,提高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效益,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拼配”是技术革命 “文化”是促进动力

  海峡生活报:您觉得安溪铁观音的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宗垣:一是铁观音的香气明显,有独特的韵味和兰花香,二是它滋味醇厚鲜爽,三是滋润有回甘。

  海峡生活报:除安溪之外,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大面积种植、生产铁观音,您怎么看?

  李宗垣:海拔、土质、季节、气候、茶树品种、茶园管理、茶叶采制等的不同,都会对铁观音的品质产生影响。安溪铁观音发展到现在已经面临很大挑战。这些挑战既有来茶区的扩大,也有来自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铁观音的传统特质是它的香气和韵味,如果改变铁观音的种植环境和方法,它的香气和韵味会怎么变,有待观察。如华安县、南靖县甚至包括一些省外地区,种植出来的铁观音有的香高而味淡,有的味醇而无韵,各有特点。

  海峡生活报:那么安溪的铁观音如何坚持自己的特色呢?

  李宗垣:安溪的铁观音在韵、味、香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出来,但从目前情况看,安溪的不同茶区产的茶也是各有优缺点,如感德茶香气高但茶水偏淡,长坑茶内质好但茶水偏粗。但有个办法可以改变某个茶区某批次茶叶的品质,那就是茶叶加工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拼配。通过拼配,可以根据其品质水平和各自特点拼在一起,取其长处,弥补或掩盖短处,这对提高茶的品质,保持稳定性,对创品牌、统一价格、稳定客户等都有好处。

  海峡生活报:拼配的依据什么?

  李宗垣:拼配的跨度比较大,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地域、等级、发酵程度等进行拼配,如夏茶拼春节,可以增加鲜绿度和香气,也使夏茶滋味醇和,冲淡粗涩味。当然,拼配不是简单的1加1。如西坪茶水好,祥华茶香高,两个茶区的特点不同,如果只是简单的拼配,反而可能使品质下降。要讲究内质、数量和比率。

  海峡生活报:如此看来,拼配技术可以改变甚至提高安溪铁观音的整体品质?

  李宗垣:是的。拼配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但也很复杂,不好拼。

  海峡生活报:除此之外,您对发展安溪铁观音还有什么建议?

  李宗垣:我认为产品、品牌和文化是茶的三个不同层次。我们除了研究提高茶叶品质外,还应该努力去创品牌,并大力宣传推广茶文化。毕竟,文化才是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阅读全文>>
2008-12-09 14:01:38 |  浏览 (1780) | 
陈安妮演绎中国红茶故事

  

        生活就像烘焙过的红茶,在红茶的情怀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会缩短。走进福州元泰红茶屋五一路总店,在元泰茶业高层的联系下,记者对元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安妮女士进行了访谈。

  结缘 红茶产业

  安妮如今在香港从事教育事业,而与红茶结缘是在2004年先生因省工商联光彩事业在福安市设立坦洋工夫基地后,在一次香港举办的茶叶节,她到展会上想帮先生觅商机。也就是在此次茶叶节上,安妮了解到,红茶不仅是走向世界的时尚文化,而且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饮品,千百年来,茶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都做得红红火火,而红茶却“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欧洲的饮料市场随处可见,英国虽不产红茶,但却有“立顿”这一世界级红茶品牌,而在中国却至今没有响亮的国际品牌,在发源地福建,红茶也是岌岌可危。这不仅是给中国茶人的一个警示,而且更是一个希望,身在红茶的故乡,她觉得有责任将这一产业和文化发扬光大,并坚信中国的红茶名品能再次享誉世界,重现历史的辉煌。
 
  “作为中国人,把中国的红茶发扬光大,义不容辞。”安妮说,那次香港茶叶节的深刻感受,是促使她和先生成为红茶人的重要原因,“中国人一定要举起红茶的旗子,弘扬中华红茶的正义之道”。

  捍卫  红茶文化

  正是在一种民族情感的驱使下,元泰茶业开始收集国内红茶资料,以“元泰”品牌经营包括“正山小种”、“坦洋工夫”、“云南滇红”等著名红茶品种在内的所有中国红茶品种。安妮说,中国是红茶的故乡,武夷山的小种红茶更是红茶的鼻祖,早在150多年前,福安的坦洋工夫红茶就风行世界,在欧洲更是得到了不少上层人士的追捧。然而,如今许多中国产红茶的制作工艺几近灭绝,保护好红茶制作工艺,中国红茶人理当义不容辞。
 
  据安妮介绍,“坦洋工夫”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一,曾以产地分布最广、产量出口最多而名列“闽红”之首。1937年,张天福在福安生产的“坦洋工夫”以每50公斤75块银元的高价卖给了英国茶商,创下了历史最高价,也轰动了茶界,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坦洋工夫”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元泰茶业在成立伊始便通过各种渠道,对“坦洋工夫”的制作工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并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坦洋工夫”文化,使这个被人熟知却又无处触及的福建名茶再次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而类似的宣传工作,元泰茶业一直在努力进行着。“保持红茶品种原有的风味以及传统的制作工艺,不但是对红茶文化的尊重,更能为我们的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感悟 红茶人生

  安妮说,没有一种调制红茶的方法是最好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偏爱的那一种。也只有循着自己的心情的浓度,才能调制出真正的适合自己味觉的红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茶,用心灵感受红茶,去年,元泰还开起了首家以经营红茶产品为主题的西式连锁红茶屋,元泰红茶屋融英式红茶馆及意大利咖啡馆文化为一体,走进红茶屋,新奇、浪漫之感迎面而来,通过红茶的茶点、茶文化等特色,每一位身处其中的顾客都可体验到红茶的精彩。

  “茶屋可以让您徜徉于法国的浪漫之都,体验意大利的狂野风情,感受英国的皇家风范,充分享受西式生活带来的悠闲浪漫,并同时体验元泰红茶屋所特有的中国传统元素中的中式红茶文化。”安妮说,她希望能够采用一种连锁经营的模式,像星巴克咖啡那样打造中国红茶屋,透过亲身体验,让更多的国人喜欢上中国自己的红茶。

  闽红工夫 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茶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阅读全文>>
2008-12-09 14:00:07 |  浏览 (2048) | 
夏张桂:15年造就济南茶市“第一家族”

 

 

夏张桂在茶庄内接受记者采访

  人物简介:夏张桂,所前越王村人。作为济南茶市“第一家族”带头人的夏张桂,现为济南市茶协会副会长。

  给家乡的建议:萧山茶叶无论是香味还是成色,一点都不比西湖龙井差,如果采茶时芽胚小些,炒茶时最好用机器杀青,再炒得干一些,茶的香味会更浓。相信萧山茶叶会走得更远。

  一个家族在济南有14家店铺

  夏张桂原本是个木匠,1993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济南,在千佛山医院东侧开了一家“狮峰茶庄”。

  济南人和北京人一样,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习惯喝花茶。如何让山东人爱上绿茶?夏张桂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推销。

  每天早上,夏张桂怀揣着五六袋龙井样品,骑着自行车,靠一张济南地图,到济南的各大茶庄、各个角落推销龙井茶。那时,由于在济南没有仓库,从萧山托运来的几百斤茶叶都是靠这种方式,在几天内销售出去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夏张桂渐渐打开了济南的茶叶市场。

  1996年,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开业后,夏张桂结束了游击推销方式,在批发市场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店铺,妻子也来到济南帮忙。1998年,在济南茶市已立足的夏张桂又先后将兄弟、表妹、侄子等14人从老家带到济南,在原有店铺的基础上,又一鼓作气在茶叶批发市场内开了“狮峰龙井茶庄”、“精品名茶”、“龙柱茶行”、“狮峰苑茶庄”等。

  “原先在我这里帮忙的侄子们都各有店面了,有的生意做得比我都要大了。”如今,家族成员在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已拥有14家店铺,成了当地茶市的“第一家族”,每年要销掉十几万斤的茶叶。

  成为萧山茶商在山东的“带头大哥”

  2000年,济南市茶协会成立,夏张桂被任命为济南市茶协会副会长,也是唯一一位来自浙江的副会长。

  谈到今天的成就,夏张桂只是淡淡一笑,他说:“我总觉得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要生存下去,一定要讲信誉、讲诚信。这些正是我们萧山人做生意最讲究的。”从最初的挨家挨户推销,到如今只要一个电话就搞定大笔生意,夏张桂凭借的只有6个字:信誉、质量、价格。

  但2000年非典期间,夏张桂堆放茶叶的仓库失火,一把火将他前几年的心血都化为乌有。“当时没有保险,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还赔给仓库隔壁的商铺好多钱。” 夏张桂的女儿夏益维说,“很多厂商和经销商得知消息后,都向父亲伸出援手。这都得益于父亲平时的诚信经营。可以说是因祸得福,那把火以后,我们家的生意反而越做越旺了。”

  夏张桂成了萧山茶商在山东的“带头大哥”。“据初步统计,所前在山东有100多人做茶叶生意,在济南的茶庄有70多家。”夏张桂说,所前人在山东很团结,如果一家有事,大家都会出面帮忙。所以,萧山的茶商们,在山东的生意才能越做越大。萧山的茶叶,能走得更远。

阅读全文>>
2008-12-09 13:59:24 |  浏览 (1884) | 
杜婉芳:打开北京龙井茶市第一人

 

杜婉芳(左)向顾客介绍龙井茶。

  人物简介:杜婉芳,女,所前镇人,现为杭州巨佳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全国,有700多家茶铺挂牌“巨佳茶业”经营茶叶生意。

  给家乡的建言:就给茶农提几点建议吧:一,采茶时,不要一味以为芽胚大分量重就值钱,要采芽胚小的茶叶。二,在炒茶工艺上还要有所改进,颜色再绿些再光滑平板些,茶叶颗粒再小一些。三,在包装工艺方面,萧山人喜欢半斤装的精细包装,而北京人喜欢一斤装,因此包装要以厚实、实用为主。

  所前茶农变身“龙井商”

  因为祖辈都是茶农,杜婉芳自小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五六岁便开始采茶、炒茶,还骑车到萧山、杭州推销茶叶,连老公夏云祥也是茶农。1989年,杜婉芳夫妇开始他们的创业之旅,并将创业的首站选在了人口众多的山东。

  “老夏第一次去山东是坐长途汽车去的,带了二三十箱茶叶,每箱茶叶有五六十斤重。老夏既当搬运工,又当推销员。”杜婉芳说,老夏带去的茶叶都是从老家收购的,凭着实惠的价格、上乘的质量和诚信经营,从最初的一年去几次,到后来一年要跑上几十次;从最初的挨家挨户推销龙井茶,到后来只要老夏一到,就有茶叶批发商上门要茶叶。

  “山东市场越做越大,一年要销掉五六万斤龙井茶,也是当时山东市场上最大的龙井茶经销商。”也因此,杜婉芳夫妇被当地人称为“龙井商”。

  “诚信+口碑”,叩开北京龙井茶市场

  1998年,在山东市场跑了8年茶叶生意的杜婉芳夫妻决定转战京城。当时,北京人习惯喝易保存的花茶,而且在北京人的印象中,龙井茶是一种很贵的茶叶。为了让北京人接受龙井茶、消除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杜婉芳除了到各家茶店推销外,对每位到她商铺里来的顾客,都沏上一杯龙井茶,从形、色、味到养生等多方面,详细地给顾客介绍龙井茶的优点。无论是顾客买多少茶叶,她都以最优惠的价格卖给顾客。

  杜婉芳凭着萧山人特有的韧劲,加上诚信经营和优质服务,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让龙井茶在京城慢慢走俏。“可以说,北京茶市的龙井茶市场就是我们萧山人打开的。”杜婉芳骄傲地说。

  1998年,北京马连道茶城落成。杜婉芳在马连道茶城租了一间店铺,她也是茶城里第一家经营龙井茶的茶商。马连道茶城被称为京城茶市第一城,而马连道茶城里位置最好的商铺便是杜婉芳经营的商铺——杭州巨佳茶业。在寸土寸金的京城茶城,拥有黄金地段店铺,这本身就是萧山茶商实力的象征。

  2000年,杜婉芳夫妇创立了杭州巨佳茶业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茶叶种植、生产、贸易于一体的企业。夫妻俩合理分工,老夏在老家管业务,把关茶叶质量,杜婉芳留在北京做销售。“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茶叶的质量。”

  好口碑引来一批批加盟者。如今在全国,有700多家茶铺挂牌“巨佳茶业”在经营茶叶生意。

阅读全文>>
2008-12-09 14:00:51 |  浏览 (2094) | 
  1/1页  共 7 篇博文 1   跳至